近日,由我院张宗毅教授为通讯、指导博士生江立君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动力要素成本结构与粮食生产格局变迁:机理与实证”在《经济地理》2023年43卷第8期发表。
该文在构建理论模型进行机理分析基础上,运用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各地区粮食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人力、畜力、农业机械动力三类动力要素的成本结构中农业机械动力成本占比为关键解释变量,以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比为被解释变量。分析发现:一个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越高,则该省粮食生产成本相对全国平均值越低,进而使得该省在全国统一市场下的粮食生产中具有竞争优势,使得该省粮食播种面积占比相对全国平均值会更高,此外劳动力价格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从省级层面来看,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农业机械化水平越高粮食越安全。
该文具体结论如下:
1、在动力要素成本结构中,机械动力成本占比越高,即畜力与人力成本占比越低,动力要素成本越低,粮食生产比重越高。总体而言,各地区三大主粮单位面积机械动力成本占比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动力要素成本则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640元;当动力要素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每降低1元,粮食生产比重则会增长0.0079个百分点。
2、机械动力通过替代人力来降低动力要素成本,并且遵循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人力投入数量高分位点、动力要素成本高分位点,机械动力投入对减少人力投入数量、降低动力要素成本的边际作用较大。畜力投入对降低动力要素成本并无显著作用,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投入较小且不断降低。
3、劳动力价格上涨是机械动力替代人力以实现动力要素成本降低的重要影响机制,通过对劳动力价格水平的异质性分析可知,当劳动力价格较低时,机械动力投入难以发挥降低动力要素成本的作用;劳动力价格越高,机械动力投入的边际作用越高。在我国三大粮食产区中,产销平衡区机械动力投入的边际作用最高。
点击此处查看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