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党建工作
新闻中心
研究院新闻
通知公告
智库成果
学术观点
行业动态
招生信息
人才招聘
博士后招聘
 
学术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观点 > 正文
 
 
江立君、张宗毅:耕地宜机化可缓解丘陵山区非粮化
发布日期:2024-08-31   浏览次数:

近日,由我院张宗毅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生江立君撰写的“耕地宜机化对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的影响”一文在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资源科学》2024年46卷第7期发表。

中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均占全国近3成,是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然而,在1978—2020年期间,小麦种植面积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西南丘陵山区合计下降了66.50%,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丘陵山区合计下降了48.43%;水稻种植面积在西南丘陵山区合计下降了19.18%,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东南丘陵地区下降了45.25%。这种趋势若不遏制,则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造成冲击。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丘陵山区耕地不宜机耕作业。该文构建基于利润最大化约束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并进行机理推导,同时采用双栏模型等实证方法,运用2020年5—7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的全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微观调查数据,从地块规模、耕地平整度以及机耕道通达度3个具体指标来度量耕地宜机化程度,实证测度了耕地宜机化对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的缓解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

(1)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粮食作物机械化技术成熟而非粮作物机械化技术发展滞后的背景下,耕地宜机化程度的提升可以显著有效降低农户的非粮化程度。其中耕地平整度每提升1个百分点,农户选择种植非粮作物的概率下降0.4个百分点;机耕道通达度每提升1个等级(农户驾驶农机能够到达的耕地占全部耕地面积占比低于30%为第1等级,30%至60%为第2等级,60%至90%为第3等级,90%以上为第4等级),农户选择种植非粮作物的概率下降12.9个百分点,非粮作物面积占比下降4.094个百分点。

(2)耕地宜机化程度的提升降低非粮化程度的传导路径是:耕地宜机化程度提升降低了农机要素价格,农户选择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用价格更低的农机要素来替代劳动力,在非粮作物机械化技术尚不成熟的现实背景下,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种植粮食作物,进而降低了非粮化程度。

(3)耕地宜机化对非粮化的影响存在规模异质性,即相比小农户,耕地宜机化程度对种植大户的非粮化程度影响更为显著。

进一步讨论:

在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的背景下,平原地区的农户可以使用农机替代劳动要素,而丘陵山区受耕地条件限制难以使用农业机械化替代劳动力,进而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了粮食生产竞争力,为了获得经济收益而选择了非粮化甚至直接进行土地抛荒。本文的论证分析发现,即使在丘陵山区,如果耕地宜机化程度提升,农户的非粮化程度也会有效缓解。特别是,在平原地区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接近100%的背景下,丘陵山区的耕地条件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关键因素。提高丘陵山区耕地平整度与机耕道通达度能够有效降低农户非粮化程度。因此,应当积极改善丘陵山区耕地宜机化条件,具体包括坡改平、小并大以及加强机耕道建设等,使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能够得到有效推广,从而让那些想种粮食的农户不因为劳动力缺乏、劳动成本高而放弃粮食种植。相对于小规模农户,中大规模劳动力约束更强,相同的宜机化条件下,中大规模农户也更愿意选择种植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粮食作物。此外,无论是种植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一定规模也是保障必要收益和让新农人放弃城镇就业选择农业生产的基本前提。为此,还应鼓励农户规模经营,并鼓励发展配套的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为那些正在壮大中但规模还不够大,购买大中型农机不够经济的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通过耕地宜机化改造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土地流转,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使机械化水平更高的粮食作物更加具备生产优势,可有效降低丘陵山区农户粮食生产成本,遏制丘陵山区粮食种植面积快速下滑趋势,在保障农户种粮收益的同时助力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当然,耕地的宜机化改造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在山体坡度25°以上区域应严格按照国家生态保护政策进行还林还草。同时,应优先改造6°以下、6°~15°区域用于粮食种植,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以提高改造资金的效率效益。另外,本着“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耕地利用准则,对15°~25°的耕地宜改造为标准化梯台式果茶园。从而进一步降低耕地撂荒风险,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 Copyright © aeid.ujs.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