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原来是镇江茅山老区最穷村之一。2006年成立有机农业合作社,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物多样性农业产业,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着力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取得了显著成绩。村民的生活由温饱到小康,进而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成为江苏省农业比重较大的经济薄弱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典型。我们把戴庄村的做法归纳成:“村党支部—社区合作社—生物多样性农业产业—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模式。党建引领是核心,办好合作社是关键,合作事业重点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产业,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目标。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仍然务农的农户,相当一部分已成长为适度规模种养植农户,全村农业的骨干,现代农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收入赶上了当地城市居民,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期间,尽可能的关心低收入户、老龄户、农民工返乡户等困难农户,安排适当工作岗位或田间管理作业,确保一定收入,逐步离农,安度晚年。
下面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谈对合作社的认识,第二部分介绍戴庄村怎样办好合作社,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做法和体会。
一、对合作社的认识
直至今天,社会对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淡薄,也很不一致,争论较大,大多数农民也搞不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种状况,对我国合作社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小影响。所以,首先想谈谈自己对农民合作社的认识。
1.合作社的起源 农民合作社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欧洲农村连年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失收,造成大饥荒。加之新大陆廉价农产品大量输入,当地农业受到重大打击,大量贫困农民以农地作抵押的高利贷无法还债,被逼失去土地进城谋生,农业萎缩、农村衰败。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有个小山村,莱弗森(F.W.Reffeisen)组织了救贫委员会,集资成立“面包合作社”,加工面包低价卖给贫困农民渡荒,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合作社雏形。1862年他又帮助农民成立合作社,社员可以5%较低利率,较长期的向合作社借贷,并在合作社指导下发展养羊,这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农民合作社。他的善举,传遍欧洲,影响世界,被后人尊称为“合作之父”。至今,在欧美仍能看到以莱弗森命名的农民合作银行,其储金规模往往在本国数一、数二。
与我们江苏同属东亚季风气候带,历史上同为稻作农耕文化起源的近邻国家日本(多数学者认为日本水稻最早由中国太湖流域传入),也是人多地少,二战以后,在政府特别扶持下,农户在家庭经营基础上,联合起来互助合作,成立了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即我们说的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全程的金融、保险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农产品代理销售服务、生产技术及经营指导服务、生活改善(如养老)服务等等。每次赴日学习,见到农协服务质量之高,深受农户欢迎的情景,都非常令人羡慕。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高速成长,日本农民顺利的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合作社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贫困阶层为了维护自身福祉,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实现自主、自立,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成立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
2.中国合作社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也试办过农民合作社,由于日军入侵而停止。当时省会在镇江的江苏省政府设立江苏农民银行,专门发放农业贴息贷款,支持成立农民互助合作社,1929年统计镇江、句容、丹阳三县共成立合作社80多家,占了全省的1∕5。民盟、民建发起人之一、解放初曾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冷遹先生,1928-1937年期间,在家乡黄墟创立农村改进试验区,被公推为试验区建设委员会主席。发动农民兴修水利,种桑养蚕、栽培茶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办学校,掃盲等等……。当时就曾经成立融资合作社,帮助农民贷款,发展生产。冷遹先生是江苏农村建设的先驱!
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完成,合作化运动开始。从互助组起步向初级社、高级社(共同劳动、按劳分配)过渡,1958年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成立“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制),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1978年改革从农村开始,回到家庭经营原点,实行土地承包,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生产力迅速恢复,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为了帮助农民销,1996年,我们引导句容春城乡丁庄村农民,成立了改革开放后江苏首家农民合作社,1999年省政府研究室撰写了题目为“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可贵探索”调研报告,时任省委书记陈焕友批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条件成熟时逐步推广”。至今,已经成长为涉及5个村的丁庄葡萄合作联社,1900多农户种植近2万亩葡萄,2.7亿年净收入,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优质葡萄供应基地,产品批量销往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地盒马、开市客、百果园等中高档超市。丁庄村农民平均纯收入5.05万元(2023),赶上了当地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成为农业部首批表彰的示范合作社。
2007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全国范围合作社有了大发展。但是很多地方合作社并没有按合作社法操作运行,出现了严重偏差。比如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现状却是:大多数合作社控制者与社员之间的关系仅是参考市场价格的产品收购买卖关系,基本没有其他服务;合作社法规定“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可是大多数合作社却只是一次性的交易卖断,后面没有利润的共同分配。
合作社控制者往往认为合作社和企业一样,应该按出资额多少分红,谁出资谁收益。这些出资人一般都不会让出自己认为应得的资本利益。所以,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私人独占利益欲望与合作社的成员共同富裕理念是冲突的。
民法总则给农民合作社以特别法人地位,执行合作社法,对社员各自的劳动产品实行共同销售,利润共同分配。企业则是企业法人,执行的是企业法,红利按股本金多少分配。更有为数不少的虚假合作社(如社员都是亲属挂名),骗取政府财政项目补贴资金,中饱私囊。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的合作社,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没有依合作社法办社,没有能发挥合作社为广大小农户社员提供服务的应有作用,并不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各地现状仍然是一地鸡毛,至今没能收拾好。
本来应该是农民自己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如果不能代表广大农民利益,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大多数农民就不会对这种合作社感兴趣。这就是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实际状况。
3.中国合作社必须办好 可是在中国,合作社却必须办好!这是因为:中国即使在高度工业化、城镇化后,农村地区面积仍占大头,留在农村的农民绝对数量仍然很大,而且大多数是弱势小农户。如果搞放任的市场经济,面广量大的小农户得不到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强力支持,在实现现代化目标过程中,他们将会面临很大困难,成为任资本宰割的韭菜,这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最大困扰。
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农业靠的是所谓现代高科技(包括化肥农药和近年来的无人化等)支撑的规模化、机械化的大农场,再加上政府的高补贴,所以农场主很富,打工的也能有可以的舒适生活。可是这个方法在中国却行不通。因为我国人多地少,不可能把土地过多的集中到少数人手里,造成大量农民无地、少地,失去生计。也不可能做到发达国家那样百分之九十几的纳税人,补贴百分之几的农民。我们必须找到人口规模巨大国家现代化的中国途径,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快20年了,很多地方政府曾经大力号召私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协助老板大量占地搞所谓现代化规模农业,淡化了对大多数农民的扶持,财政补贴大多进入富人或有权势人的口袋。他们认为这问题的快速通道。可是实践证明,凡是和农民大量争地争利的大农场,大都失败了,后遗症留了一大堆,地方政府在买单。即使有少数算成功的,出于资本逐利的本能,想要依靠他们把广大的小农户普遍带富起来,几乎也不可能,最多是少量的打工农民从老板那里挣几个临工钱,大多数小农户仍然找不到出路,贫富差距更难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13日视察镇江世业镇时说:“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到不要“富了老板,忘了老乡”。
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农民是主体,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寻找适合中国“大国小农”国情,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子。所以,农村实现高水平乡村振兴,应该不光是帮少数能人大户或老板做些盆景,也不应过多偏向“新农人”。“新农人”要帮,但是不能帮他来与小农户争利。三农工作的最大、最紧急的着力点,必须是找到广大小农户的致富路子。
4.广大小农户的致富路子 这个路子就是走合作化道路。合作社的好处,简单说就是一家一户能做得好的事,仍然由农户做;一家一户做不好的事,由合作社来做;一个合作社做不好的事,就让联合社来做。目的就是大家联合起来,互助合作,种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大家都能富起来。这样做,既有家庭经营的劳动管理高效率,也能克服家庭经营势单力薄,规模过小,不容易对接市场的缺陷。
基层党组织直接领导,全体村民参与的合作社,是基层党组织为全社区村民服务的重要平台。基层党组织通过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把全体社员(也是全体村民)发动、组织起来,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走共同富裕道路。合作社也是接受各级政府资金、政策支援的平台,可以确保政府资金、政策,通过合作社的实施,公平公正的落实到全体社员(也是全体村民)身上。
合作社能较好地兼顾家庭和集体、效率和公平。合作社在帮助农民搞好家庭经营的同时,通过提取公积金和直接经营一、二、三产,实现合作社集体经济自身发展。集体经济发展了,又能更好的帮助农民发展家庭经营,实现双赢。所以合作社是带领广大农民(包括小农户和专业户)共同富裕的最佳选择。合作社会有人多心不齐的弊病,但是因为成员之间有共同利益(锅里有才能碗里有),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依法办社,党员干部带头,社员得到实惠,人心就能齐,正能量就能占上风,把大多数农民团结在合作社。日本农协、台湾农会都能做到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难道我们还做不起来吗?
基层党组织带领大家走合作社共同富裕道路,合作社就能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政治基础和经济发展的财力、物力、人力所在。这个重大社会功能,是任何以逐利为目的的其他经营体,如民营企业、个体农场及所谓社会化服务实体等,都替代不了的。因为以逐利为根本的企业经营,不可能像合作社那样承担公益为主的服务功能。确实有一些爱心企业家令人敬佩,但是,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担子压在少数人的“爱心”上,解决数亿农民富起来、现代化问题,杯水车薪,是不现实的。
全国人大通过立法,给予农民合作社以特别法人地位,政府财政给予农民合作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等多方面的补助、合作社销售自产农产品还能免税等。这些都是为了克服市场经济体制弊病,力争社会多些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异,更好地发挥合作社帮助弱势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作用。
针对合作社存在问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1家中央部门,曾经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但是从各地情况看来,规范提升行动并不怎么见效。如果光是做些表面文章,不重视加强党对合作社的领导;不培养好称职的合作社领导班子;不依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服务成员为宗旨,把农民组织好、发动好;不帮助合作社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并给与切合实际的财政和科技支撑,发展适应市场的特色优质生态农产品,形成产业链等等基本原则问题上下大功夫的话,我们的合作社还是挑不起农业现代化这个重任的!。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高兴的说:“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奔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合作社是市场条件下农民自愿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效率、高效益的组织形式。国家会继续支持你们走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同时要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来。”衷心希望全国各地按照总书记的嘱咐,把合作社办好,办得更加红火!
二、戴庄合作社的探索
戴庄村座落江苏茅山山脉中段,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7000多亩,岗坡地占70%,地势高亢,地块零散、落差大、灌溉困难、无外来水源,望天收,土壤贫瘠、历史上就是个穷山恶水,农业效益很低的地方,2003年遇旱,水稻亩产只有800多斤,农民生活十分贫困,男青年找不到对象,近亲结婚、人贩子贩进边疆少数民族妇女之类情况很严重。
1.从制订规划入手 2001年我以扶贫志愿者的身份到戴庄村,这次改变了原来只是培养能人大户的做法,和乡党委领导一起,首先引导村干部树立信心,不甘落后,努力改变家乡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通过调研寻找既适应市场又能发挥本村资源环境优势的产业项目,帮助他们制订了村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并在规划中提出了成立有机农业合作社的构想。
说干就干,和村干部一起,我们提出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工作方法, 通过示范园、示范户做出样子,种起了有机桃和有机稻,带领全体村民整村推进。示范户杜中志是戴庄村有机农业第一人,现年71岁,半文盲,2002年第一个种了有机桃,投产后亩纯收入万元。2004年又第一个种“越光”品种有机稻,亩纯收入2000多元。全村产生了很大反响,一批农户跟着动起来了。
2005年,种有机稻、桃的农户达50多户。当年冬季,做了入户问卷调查,552户受访农户中,49%的农户表示愿意参加合作社搞有机农业。于是,我们起草合作社章程,到各自然村向村民宣讲并征求意见。
2.党支部带领办社 条件逐步成熟了,种植有机水稻的100多户农民全部报名要求参加合作社。2006年春节后,成立了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时,入社股本金按每户种植有机水稻面积每亩300元凑的,因为承包时,村里水田面积是按人头计算平均分的,所以这样做的结果,合作社的股本金,按人计算基本是均股。
农民们一盘散沙,靠谁来领头?老板大多不愿意依法办社,只有靠有政治觉悟的村干部,他们有经验,有责任,还有组织纪律约束。戴庄合作社成立时,高票推选了村党支部书记当理事长,两名支部委员被选入理事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党对合作社的直接领导和对农民的引领作用,把农民团结在党的周围。戴庄合作社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进行盈利分配。合作社为社员代销农产品获得的盈利提留公积金后, 按代销数量的占比%返回给社员, 全社返回比例达到80%(合作社法规定是60%以上)。村干部及大学生村官在合作社兼职,目前都是无偿服务,减轻社员负担,增强社员搞好合作社的信心。通过良好的服务,戴庄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
到2010年,戴庄行政村范围内,务农村民逐步全都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成为综合性的社区合作社。在党支部领导下,“村、社协同”干部交叉任职,互相支持开展工作,以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为民服务为己任,村民委员会管理日常公共、公益事务;合作社负责发展经济。
3.精准扶贫 合作社能有效精准扶贫。贫困户、低收入户,只要有弱劳力,就能参与高效农业种植有机水稻脱贫,生产资料先使用后结账,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不懂技术,合作社指导;不会销售,合作社代销;缺劳力,合作社组织农机服务,贫困户的困难都能在合作社日常运作中得到解决。
原本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了。开始是在合作社统一指导及大力帮助下,各家还种各家的田,随着当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务农为主的农户大幅度减少,水稻种植农户由原来的800多户减少到了100户左右。村党支部因势利导,组织大家将水田全部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有机水稻,合作社农机站负责全程农业机械作业,其它田间手工作业委托农户管理,为了让更多的农户参与高效农业,分享科技成果红利,合作社规定每户管理面积不超过100亩,并对低收入户、老龄户、农民工返乡户给与照顾,根据他们的要求,安排与自身劳力相应的管理面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旱坡地则通过土地流转,由农户在合作社的指导下,以家庭农场形式适度规模搞农牧结合,经营果品、肉蛋、蔬菜等,接受合作社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理念、技术指导服务,联合起来走向市场。村合作社与农户家庭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完善。
4.开发生物多样性农业 生物多样性农业,保护、培育、利用生物多样性,既追求合理的高产,又特别注意选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物种、品种,在大力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同时,辅以相应健康栽培和饲养技术,并因地制宜综合农、林、牧、渔各业,轮作绿肥牧草,发展畜禽养殖,增施有机肥,秸秆、粪便等农林牧副产物全部还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大力开发利用土壤微生物,大幅度改善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疏松程度及保水、保肥、储碳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做到了17年连续不用农药和化肥,没有发生大的作物病虫危害。
生物多样性农业,继承了中华农耕文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但是需要较大空间范围的生态系统作为背景来展开。在家庭经营基础上,以村为单元,村民联合起来搞适度规模,就可以作出全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地域总体发展规划,为深入开展农林牧渔复合经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地力培养,循环利用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创造较好的空间条件,也非常适应当前我国推行的发展集体经济,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戴庄村大面积的水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从十多年前的10克∕公斤左右,提高到20克∕公斤以上,田间随意很容易见到蚯蚓、青蛙、蜘蛛等天敌。有机菜园也取得了较低成本(≦2000元/亩年)三年快速改良土壤的经验。有机水稻(品种:越光)亩产量已由过去的500多斤提高到600~700斤,亩纯收入达到2000元,近几年我们又研发了该品种的再生栽培技术,全年两茬收获亩产能达到1000斤左右,超过了当地原来水稻亩产水平,稻米品质又好,亩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现在还在继续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培肥地力,争取再用十年左右时间,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30克∕公斤以上,到那时一旦需要,即可改换成超高产水稻品种,亩产更能大幅度提高,平时拿效益,有情况时拿产量,真正做到藏粮于地,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生物多样性农业能大幅度减少甚至停止使用农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极端依赖大量农药化肥而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物种灭绝、农业生态系统崩溃问题,使农业重新走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高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上来。随着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链柔性不断恢复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功能性、稳定性大幅度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按优胜劣汰自然进化法则,物种种群之间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会使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越来越趋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戴庄村在停止使用农药2~3年后水稻田中各类小动物种类、数量就有显著增加,接着鸟、蛙、蛇类等逐步都会大幅增加,不到十年时间,稻田小动物物种数量达到130种左右,比邻村常规种植高出6.4倍,猫头鹰、老鹰常见,娃娃鱼、猕猴等也出现了。现在不仅水稻田的物种数量已经达到145种,坡地上的物种数量也明显增加,种的高粱、玉米、蔬菜、果树等病虫危害也明显较邻近地区轻,容易做到不用农药,安全生长。
5.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生产优质生态农产品同时,还要销好优质生态农产品,我们提出了“地产地消,产地直销”的销售策略,直接对接南京、镇江并逐步开拓江、浙、沪长三角中高端消费市场,瞄准中高端消费群密集的商场及效益好、收入高的企事业金融保险、教科文卫、政府机关等单位,大力促销地产优质生态农产品。
《盒马鲜生》等生鲜农产品商超集团已经集结了相当数量的中高端消费者。戴庄村是江苏第一家盒马村,成为江苏《盒马鲜生》的优质安全生态商品特约供应基地。戴庄合作社《赵亚夫》牌有机越光大米畅销沪宁线各大城市,年销量已达100万斤。戴庄有机蔬菜订购会员已过200户,深受消费者欢迎。与戴庄合作社及10多个推广戴庄经验示范村(社)保持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联系的《亚夫农业集团》、《亚夫科技》等优质生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正在发展壮大,开发的“越光液”白酒、“天王米酒”、“米香肠”等20余种加工产品,今年销售额能突破亿元大关。“有机越光胚芽米”生产线正在安装,年前产品就能投放市场。戴庄合作社《赵亚夫》牌有机越光大米畅销沪宁线各大城市,戴庄有机蔬菜订购会员已过200户,均深受消费者欢迎。
6.农民大幅度增收 去年,合作社帮助全村农民获得的收益合计达到了2000多万元。生产有机大米亩纯收入2000元,高于常规栽培4~5倍,其中农户得1500元,合作社留公积金500元。种有机果蔬亩纯收入0.5~4万元,鸡、鹅每只150元,羊每头1500元,猪每头2500元,与常规农业相比都有了大幅度增加。2023年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4.3万元,比2003年高出15倍,原来低于句容全市平均22%,现在高出30%。合作社办好了,社员收入愈多,合作社公积金提留绝对数就愈大。村民绝大多数成为社员后,合作社用公积金为社员办事,就是为村民办事,公积金实质内涵与村集体经济收入已是一回事。合作社成立后,戴庄村集体经济收入已从年负债80万元逐步提高到500多万元,集体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
7.培养职业农民 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村里有序引导劳动力、土地合理流转,帮助有条件的小农户向职业农民过渡,全村有机水稻种植户,已由10年前的800多户,减少到100余户(其中适度规模户28户),全村现有各类适度规模经营户50多户种植了全村65%的农田,户年纯收入平均20万元,差的也在7、8万元以上。势头还在继续,赶上大多数从事二、三产业的村民或附近城镇大多数居民,农业效益大幅上升,乡下人务农也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农村出现了历史性的变革,乡村振兴实现有望!
(2023.8.12丹徒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培训班辅导报告的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