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党建工作
新闻中心
研究院新闻
通知公告
智库成果
学术观点
行业动态
招生信息
人才招聘
博士后招聘
 
学术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观点 > 正文
 
 
陈乐为、张宗毅、李洪波:农田宜机化改造可以降低农机化成本
发布日期:2024-09-13   浏览次数:

近日,由我院李洪波教授、张宗毅教授共同指导的博士生陈乐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改地降本:农田宜机化视角下的农机化成本效率分析——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在CSSCI收录期刊《自然资源学报》(影响因子9.387)2024年39卷第9期发表。

该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Cost-C、CCR模型测算农机化成本效率及其构成,并构建空间杜宾实证模型,利用2004—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了农田宜机化与农业机械化成本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1)在当前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成本效率指标比农业机械水平指标更有意义。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却仍居高不下,在国际上缺乏农业竞争力。以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小麦为例,中国2020年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7%,但每亩小麦平均仍然需要3.7个人工投入,人工费用高达334.07元,而同时期美国生产小麦的亩均人工成本仅24.46元(《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1》),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小麦到岸价比中国小麦成本价低的现象。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却仍然伴随着大量人工的使用,显然与发展农业机械化替代农业劳动力的初衷相背离。发展农业机械化不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而是手段,如果没有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度实质性节约,仅追求是否有农业机械参与生产作业作为标志统计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是毫无意义的。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即如何提升农机化成本效率问题,比提升目前基于机械化参与情况统计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更有意义。

(2)中国大多数地区农机化成本效率不高,特别是南方低缓丘陵区和西南丘陵地区的农机化成本效率较低,而平原地区普遍高于丘陵山区。不同省域之间的农机化成本效率有一定空间聚集性,并存在同质性溢出。

(3)农田宜机化水平对农机化成本效率、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本地区劳均农田面积每增加1 hm2,其农机化技术效率增加0.634、资源配置效率增加0.271、农机化成本效率在原有基础上会提升0.695;6度以下耕地面积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农机化资源配置效率增加0.008、农机化成本效率比原先增加0.009。相对农田宜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农田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单位面积耕地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所需要的按价值计算的机手、农业机械、燃油等投入更少。如平原地区黑龙江的农机化成本效率为0.934,是西南丘陵山区云、贵、川、渝平均值的6.23倍。

(4)农田宜机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邻近地区农田宜机化水平改善也可以提升本地区农机化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邻近地区的农田宜机化水平提升会促进本区域购买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同时通过跨区作业提升本地区的农机化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实现了正向空间溢出。

本文的启示在于:第一,积极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通过农田宜机化为农机化成本效率提升创造条件。通过小田并大田、坡地改平地和机耕道修建等措施,合理扩大田块面积、降低农田坡度、增加农机田间转移效率,进而扩大大中型农机的应用空间,提升农机作业有效时间,促进农机化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提升,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供有效物质支撑。第二,农业机械化发展不是为了农业机械化而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工具和手段,必须要关注农机作业中的成本效率问题,而不能仅关注基于普及率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各地区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技术角度和要素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对农机装备结构进行优化,用较低的人力物力成本总投入完成既定农机作业量,鼓励耕、播、施肥一体,插秧施肥同步等复式作业,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农机、机手和燃油等要素投入,提高农机化成本效率。第三,继续鼓励跨区作业发展,发挥空间溢出效应。针对当前《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中缺乏“拖拉机、秸秆打捆机等机具”的情况,及时进行修订。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 Copyright © aeid.ujs.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