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以下简称《规划》)中把“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强调“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并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升级,而是要求以农林牧渔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和运营手段,不断延伸农业全产业链,衍生新产业新业态,全面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创造产业增值,从而将单一的农业产业升级为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改变农业弱质性,助力建成农业强国。
一、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是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巨大发展,农业产量持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健全。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显著短板,如产业链“断链短链”,尤其是精深加工环节, 202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52:1,而农业发达国家的比例已达到4.1:1;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单一,停留在跟风打造“网红村”阶段,同质化严重;品牌化建设滞后,存在品牌缺失、品牌使用门槛高、“搭便车”等现象;农业资源约束、面源污染等仍然掣肘农业发展等等。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是“大农业观”这一先进发展理念的落实,是农业强国的本质内涵,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把农业产业做“大”。这里的“大”不仅仅指空间规模的大,比如构建“大企业”“大工厂”“大基地”,它还具有多个维度的内涵,包括农业功能的拓展、产业链的延长、价值链的提升等等,指的是通过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紧密联系和深度融合,使得农业和其他产业的边界不断模糊,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扩展和完善。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对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整体谋划,全链条推进。一是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强调系统性,要从全环节视角统筹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农机研发制造、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及服务、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等众多环节,充分前延后伸农业产业链。二是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强调多样性,要转变传统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保证各类农产品的均衡供给,同时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宽度。三是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强调市场性,要改变传统农业经营理念和模式,加快农业生产端与消费端对接,不断提高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全面提升农业价值链。四是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强调可持续性,要改变资源依赖型的农业发展方式,综合利用多种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打造农业绿色生态链。
二、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重点举措
针对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的突出短板,《规划》聚焦链条纵向延伸、链条横向拓展、价值链提升和生态链打造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重点举措。
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优化升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是农业产业向下游延伸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快补链延链。《规划》提出完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开发类别多样、品质优良的加工产品;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优化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布局,推动有需求的县乡村加强田头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鼓励大型电商平台、物流、商贸等主体下沉农村,发展农村电商服务网点等多项举措。
二是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我国乡村资源禀赋各异,为避免“盲目跟风”和“千村一面”现象,必须立足乡村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同时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一方面,打好乡村特色产业基础,《规划》提出做精做优乡村特色种养业;创新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培育乡村工匠;加强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保护等。另一方面,立足特色产业,《规划》从产业主体培育、载体平台搭建、新产业新业态衍生等方面,提出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包括扶优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引领行业发展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区域头部企业,做优中小企业,形成生产协同、技术互补、要素共享的企业发展阵型;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
三是推动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农业优质化是农业价值链提升的基础,农业品牌化是农业价值链提升的有效途径。《规划》从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农业品牌打造两个方面作出部署。围绕农产品品质提升,要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建立健全农产品品质评价和认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围绕农业品牌打造,要培育一批品质过硬、竞争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中国农业品牌文化赋能,推进农业品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
四是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绿色生态链,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规划》围绕农业资源节约、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等,提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保护重要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健全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和海洋伏季休渔、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推进生态综合补偿等多项举措。